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肝动脉瘤

肝动脉瘤,属于临床方面比较少见的血管性病变。主要产生的原因和肝动脉、肝动脉分值扩张有关,进而构成动脉瘤。一般情况下,肝动脉瘤多为单发,且少部分为多发。
英文名: hepatic artery aneurysms
发病部位: 肝动脉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症状: 右上腹绞痛、黑便、呕血、黄疸  
多发人群: 中老年  
治疗手段: 手术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临床上肝动脉瘤患者约80%可出现右上腹或右季肋部的绞痛或钝痛,近半数可表现有黑便或呕血,多因动脉瘤破入胆管所致的胆道出血,约60%的病例出血前伴有黄疸,多因肝动脉瘤压迫胆总管、肝管引起梗阻性黄疸,发病早期黄疸深度常有波动性变化,一旦出血后肿瘤缩小,黄疸随之减轻或消退,对诊断重要价值。约1/3的病例可有发热,多与胆道感染或肝动脉本身的炎症有关。由于肝动脉瘤病史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 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0%~40%,病死率可达4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其中肝内型肝动脉瘤破裂后多与胆道相通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外型肝动脉瘤破裂则可破入腹腔引起腹部卒中、失血性休克,部分患者甚至因未来得及救治而死亡。

病因

肝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病因主要有腹部外伤、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腐蚀邻近肝血管、肝胆手术、动脉粥样硬化等。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近年来因医源性因素导致肝动脉瘤的发生有增多趋势,成为除外伤和感染之外的重要病因,例如肝叶切除术,胆管结石、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行胆-肠吻合术,肝移植术以及肝脏穿刺活检、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等,均可导致肝动脉瘤的发生

检查

腹部彩超、CT、MRA、DSA等

诊断

肝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腹部彩超、CT、MRI、MRA、DSA(腹部动脉造影),其中最具价值的是DSA术,是肝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DSA既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血管供应,又能同时行介入栓塞治疗,兼具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价值。

治疗

对于直径大于2 cm、有临床症状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的肝动脉瘤,一经诊断,均需治疗,其治疗方法取决于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及大小、载瘤动脉、侧支循环以及患者一般状态等情况旧。传统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对患者创伤较大,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病死率高。 近年来,随着介入设备和技术的发展,TAE术因其具有创伤小、适应证广、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止血效果确切、可重复栓塞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肝动脉瘤的治疗中,尤其适用于急性出血时抢救、既往有肝胆手术史造成局部解剖困难或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栓塞成功率可达70%~100%。应用TAE术治疗肝动脉瘤微创、安全且栓塞成功率高,为肝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预后

预后较差。术后可出现脑梗塞、下肢动脉血栓等并发症。越早诊断和治疗,预后越好。

预防

本病主要病因有腹部外伤、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腐蚀邻近肝血管、肝胆手术、动脉粥样硬化等,出现相应疾病时应密切监测肝动脉状况。

健康问答

  • 肝动脉瘤必须马上治疗吗?
    医生头像
    李惠凯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 消化内科
    肝动脉瘤破裂后病死率可高达40%~100%,且动脉瘤易破裂造成大出血。故肝动脉瘤一经诊断,均应手术治疗或通过介入手段治疗。

参考资料

彭金榜, 叶丽萍, 黄勤,等. 肝动脉瘤4例临床诊治分析[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4, 26(3):237-239. 吴建华, 郭飞. CT增强扫描在肝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探析[J]. 养生保健指南, 2016(21)..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李惠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消化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47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6年11月01日 10:38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