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弥漫性腹膜炎

弥漫性腹膜炎(general peritonitis)腹膜炎是腹腔脏腹膜和壁腹膜的炎症,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
别名: 无  
英文名: general peritonitis
发病部位: 腹部  
就诊科室: 普外科  
症状: 腹痛   恶心、呕吐   体温升高   脉搏加快   高热   大汗   口渴   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并发疾病: 感染性休克   代谢性酸中毒   神志障碍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根据病因不同,腹膜炎的症状可以是突然发生,也可能是逐渐出现的。如 空腔脏器损伤破裂或穿孔引起的腹膜炎发病较突然。而阑尾炎、胆囊炎等引起的腹膜炎多 先有原发病症状,以后才逐渐出现腹膜炎表现。
1.腹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疼痛的程度与发病的原因、炎症的轻重、年龄、 身体素质等有关。疼痛一般都很剧烈,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 时疼痛加剧。病人多不愿改变体位。疼痛先从原发病变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而延及 全腹。
2.恶心、呕吐腹膜受、到刺激,可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吐出物多是胃内容物。 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时可吐出黄绿色胆汁,甚至棕褐色粪水样内容物。
3.体温、脉搏其变化与炎症的轻重有关。开始时正常,以后体温逐渐升高、脉搏 逐渐加快。原有病变如为炎症性,如阑尾炎,发生腹膜炎之前则体温已升高,发生腹膜炎 后更加增高。年老体弱的病人体温可不升高。脉搏多加快,如脉搏快体温反而下降,这是 病情恶化的征象之一。
4.感染中毒症状病人可出现高热、脉速、呼吸浅快、大汗、口干。病情进一步发 展,可出现面色苍白、虚弱、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发凉、呼吸急促、口唇发给、舌 干苔厚、脉细微弱、体温骤升或下降、血压下降、神志恍惚或不清,表示已有重度缺水、 代谢性酸中毒及休克。
5.腹部体征腹胀,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是腹膜炎的标志性体征,腹胀加重是病情恶化的 一项重要标志。胃肠或胆囊穿孔可引起强烈的腹肌紧张,甚至呈“木板样”强直。幼儿、 老人或极度衰弱的病人腹肌紧张不明显,易被忽视。腹部叩诊因胃肠胀气而呈鼓音。胃十 二指肠穿孔时,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腔内积液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听诊时肠鸣 音减弱,肠麻痹时肠鸣音可能完全消失。

病因

1.继发性腹膜炎: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是最常见的腹膜炎。 腹腔内空腔脏器穿孔、外伤引起的腹壁或内脏破裂,是急性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最常见的 原因。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胃肠内容流入腹腔首先引起化学性刺激,产生化学性 腹膜炎,继发感染后成为化脓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坏死穿孔,造成极为严重的 胆汁性腹膜炎;外伤造成的肠管、膀胧破裂,腹腔污染及经腹壁伤口进入细菌,可很快形 成腹膜炎。腹腔内脏器炎症扩散也是急性继发性腹膜炎的常见原因,如急性阑尾炎、急性 胰腺炎、女性生殖器官化脓性感染等,含有细菌的渗出液在腹腔内扩散引起腹膜炎。其他 如腹部手术中的腹腔污染,胃肠道、胆管、胰腺吻合口渗漏;腹前、后壁的严重感染也可 引起腹膜炎。引起继发性腹膜炎的细菌主要是胃肠道内的常驻菌群,其中以大肠杆菌最为 多见;其次为厌氧拟杆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一般都是混合性感染,故毒性较强。 
2.原发性腹膜炎:又称为自发性腹膜炎,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细菌进人腹腔的途径一般为:
①血行播散,致病菌如肺炎双球菌和链球菌从呼吸道或泌尿系的感染灶,通过血行播散至 腹膜。婴儿和儿童的原发性腹膜炎大多属于这一类。
②上行性感染,来自女性生殖道的细 菌,通过输卵管直接向上扩散至腹腔,如淋菌性腹膜炎。
③直接扩散,如泌尿系感染时, 细菌可通过腹膜层直接扩散至腹膜腔。
④透壁性感染,正常情况下,肠腔内细菌是不能通 过肠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肝硬化并发腹水、肾病、猩红热或营养不良等机体抵抗力 低下时,肠腔内细菌即有可能通过肠壁进人腹膜腔,引起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感染范围 很大,与脓液的性质及细菌种类有关。常见的溶血性链球菌的脓液稀薄,无臭味。

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病情险恶或机体反应能力低下的病 人,白细胞计数不增高,仅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甚至有中毒颗粒出现。
2、腹部立位平片:小肠普遍胀气并有多个小液平面是肠麻痹征象。胃肠穿孔时多可见 隔下游离气体。超声检查显出腹腔内有不等量的液体,但不能鉴别液体的性质。B超引 导下腹腔穿刺抽液或腹腔灌洗可帮助诊断。腹腔穿刺的方法是:根据叩诊或B超检查进 行定位,一般在两侧下腹部骼前上峙内下方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抽液,根据抽出液的性 质来判断病因。抽出液可为透明、浑浊、脓性、血性、含食物残渣或粪便等几种情况。 结核性腹膜炎为草绿色透明腹水。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时抽出液呈黄色、浑浊、含胆 汁、无臭味。饱食后穿孔时抽出液可含食物残渣。急性重症胰腺炎时抽出液为血性、胰 淀粉酶含量高。急性阑尾炎穿孔时抽出液为稀薄脓性略有臭味。绞窄性肠梗阻时抽出液 为血性、臭味重。如抽出液为不凝血,应想到有腹腔内出血;如抽出物为全血且放置后 凝固,需排除是否刺人血管。抽出液还可作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腹腔内液体少于100 ml 时,腹腔穿刺往往抽不出液体,可注人一定量生理盐水后再进行抽液检查。CT检查对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变(如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帮助较大,对评估腹腔内液体量也有一定帮助。如直肠指检发现直肠前壁饱满、触痛,提示盆腔已有感染或形成盆腔脓肿,也可经肛 门直肠前穿刺抽液有助诊断。已婚女性病人可作经阴道(超声)检查或经后弯窿穿刺 检查。

诊断

根据病史及典型体征,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腹部X线检查,超声或CT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腹膜炎的诊断一般是比较容易的。但儿童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突然腹痛、呕吐,出现明显的腹部体征时,应仔细分析是原发性腹膜炎,还是肺部炎症刺激肋间神经所引起的。

治疗

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对病情较轻,或病程较长超过24小时,且腹部体征已减轻或有减轻 趋势者,或伴有严重心肺等脏器疾患不能耐受手术者,可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也可作为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1)体位:一般取半卧位,以促使腹腔内渗出液流向盆腔,减少吸收和减轻中毒症状。
2)禁食、胃肠减压:胃肠道穿孔的病人必须禁食,并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容和气体,以减少消化道内容物继续流人腹腔,减轻胃肠内积气。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由于禁食、胃肠减压及腹腔内大量渗液,因而易造成体内 水和电解质紊乱。
4)抗生素:继发性腹膜炎大多为混合感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厌氧 菌(拟杆菌为主)。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致病菌的种类。第三代头抱菌素足以杀死大肠杆菌而无耐药性。
5)补充热量和营养支持:当热量补充不足时,体内大量蛋白首先被消.耗,使病人的抵抗力及愈合能力下降。在输人葡萄糖供给一部分热量的同时应补充白蛋白、氨基酸等。
6)镇静、止痛、吸氧:可减轻病人的痛苦与恐惧心理。
2.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的继发性腹膜炎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①经上述非手术治疗6-8小时后(一般不超过12小时),腹膜炎 症状及体征不缓解反而加重者。.
②腹腔内原发病严重,如胃肠道穿孔或胆囊坏疽、绞窄性 肠梗阻、腹腔内脏器损伤破裂、胃肠道手术后短期内吻合口漏所致的腹膜炎。
③腹腔内炎 症较重,有大量积液,出现严重的肠麻痹或中毒症状,尤其是有休克表现者。
④腹膜炎病因不明确,且无局限趋势者。
2)麻醉方法:多选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个别休克危重病人也可用局部麻醉。
3)原发病的处理:手术切口应根据原发病变的脏器所在的部位而定。如不能确定原 发病变位于哪个脏器,则以右旁正中切口为好,开腹后可向上下延长。探查时要细致轻柔,查清楚腹膜炎的病因后,决定处理方法。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 间不超过12小时,可作胃大部切除术。如穿孔时间较长,腹腔污染严重或病人全身状况爵 不好,只能行穿孔修补术。坏疽的阑尾及胆囊应切除。
4)彻底清洁腹腔:开腹后立即用吸引器吸净腹腔内的脓液及渗出液,清除食物残渣、粪便和异物等。
5)充分引流:要把腹腔内的残留液和继续产生的渗液通过引流物排出体外,以减轻腹腔感染和防止术后发生腹腔脓肿。
6)术后处理:继续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应用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治疗,保证引 流管通畅。根据手术时脓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预后

弥漫性腹膜炎经过手术及药物的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良好,症状消失。

预防

1.要避免腹部外伤的发生,高危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安全生产。司机朋友要注意安全行驶,系好安全带。另外还要防止高空坠落,钝性及锐性物体的伤害。
2.有原发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如:胆囊炎、胃溃疡、阑尾炎等。

健康问答

  • 如何防止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
    医生头像
    曾宪付 主任医师 随州市中医医院 - 外科
    1.要避免腹部外伤的发生,高危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安全生产。司机朋友要注意安全行驶,系好安全带。另外还要防止高空坠落,钝性及锐性物体的伤...害。 2.有原发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如:胆囊炎、胃溃疡、阑尾炎等。下拉查看详情

科普文章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宪付

随州市中医医院 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661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05日 18:0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