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白喉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棒状杆菌经空气飞沫传播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白喉外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
别名: diph  
英文名: diphtheria
发病部位: 喉  
就诊科室: 感染科  
多发人群: 儿童   成人  
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毒素治疗
并发疾病: 中毒性神经炎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潜伏期1~7天,一般为2~4天。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咽白喉、鼻白喉,喉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
1)咽白喉最常见,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咽白喉:假膜局限于腭弓、腭垂(悬雍垂)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及已有部分免疫力的年长儿童。起病缓,可有微热,或中等度发热,患者有全身不适,疲乏,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同时,咽痛、扁桃体充血、局部稍肿胀,假膜呈点状或小片状,1~2天内扩大融合成片,假膜呈灰白色,边界清楚,不易剥离,若强行剥离可使基底裸面出血,颌下淋巴结常可肿大,微痛,但其周围组织无水肿。
2)喉白喉约见于20%的患者。其中1/4为原发性,患者咽部无病变。3/4为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成。原发性咽白喉多见于1~3岁的幼儿,表现为“犬吠”咳嗽,声音嘶哑甚至失声,由于喉部、气管等处假膜的存在,造成程度不等的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若假膜延及气管、支气管,则呼吸困难更为严重,若不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放置气管套管,患者往往于一两天死亡。由于喉部与气管假膜与黏膜粘连不很牢固,有时可以咳出或吸出管型假膜,则呼吸困难可以缓解。由于毒素吸收较少,故全身中毒症状并不严重。
3)鼻白喉 此型较为罕见。多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鼻塞,流出血性、浆液性分泌物,经久不愈,鼻孔外周及上唇常因分泌物的腐蚀而成浅表溃疡,覆以结痂,单纯的鼻前庭白喉,假膜可位于一侧或两侧。患儿无热或微热,常出现哺乳障碍、张口呼吸、睡眠不安、体重减轻等。继发者多来自咽白喉。
4)其他部位白喉:白喉杆菌可以侵入眼结合膜、耳、女孩外阴部、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损伤处,在不同部位出现假膜及化脓性分泌物。眼、耳及外阴部白喉多为继发性。皮肤白喉常见于皮肤创伤之后,往往伴有混合感染,假膜呈黄色或灰色,可有坏死和溃疡形成,附近淋巴结可肿大。皮损往往经久不愈,愈合后可有黑色素沉着。患者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但可发生末梢神经麻痹。皮肤白喉发病率不高,但某些地区皮肤白喉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热带地区较为多见。

病因

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白喉患者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恢复期带菌一般不超过4天,最长12天。不典型及轻症患者,因不能及时诊断,故传播白喉的危险性更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其次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传播,还可通过接触侵入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污染的牛奶和食物时也可引起暴发流行。偶然可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而污染。手术(如扁桃本摘除)后,尤易感染本病。

检查

1.细菌学检查:涂片可用Neisser或Ponder染色。凡有典型临床表现,同时找到革兰阳性棒状杆菌,有异染颗粒者,可临床诊断。临床表现典型但未找到细菌也可临床诊断。如临床很不典型,但找到了细菌,应视为可疑病例。如培养白喉杆菌阳性,毒力试验阳性,则可确诊。
2.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一般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重者可出现中毒颗粒。
3.血清学检查 :采用荧光抗体法,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白喉杆菌,可早期诊断。

诊断

凡有发热、咽痛、声音嘶哑,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脱的假膜,强行剥脱有出血者应考虑本病。咽白喉最常见,强烈的干咳为咽白喉最多见的症状,婴幼儿可有鼻白喉,有经久不愈的溃疡,应考虑到皮肤白喉的可能。

治疗

1. 一般治疗: 白喉患者严格卧床休息,轻症者2周,重症者4周。如有心肌炎则需延长到6周以上。
2. 对症治疗:中毒症状严重者,应给予恰当的对症处理。如烦躁时可给镇静剂,或注射硫酸镁,除镇静外,还能作用于神经细胞的类脂质,从而减低神经细胞与白喉毒素的结合力。激素类药物可减轻症状,如泼尼松龙、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一般采用中等剂量。并发心肌炎者,可给三磷腺苷40~80mg。大剂量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也有必要。软腭麻痹可给予鼻饲,呼吸机麻痹可给呼吸机呼吸。
3.白喉抗毒抗毒素:抗毒素为治疗白喉的特效药,可以中和局部病灶和血循环中的游离毒素,但不能中和已进入细胞的毒素,因此应尽早、足量应用。对高度可疑或临床病例,不必等待化验结果,应及时给予。抗毒素的剂量应根据假膜的范围、部位、中毒症状的轻重和治疗早晚而定,假膜侵及范围,轻、中型患者用3万~5万U,重型患者用6万~10万U,咽白喉应减量,治疗晚者应加量。

预后

白喉的病死率与年龄、临床类型、治疗早晚、有无合并症、是否应用抗毒素等有关,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重症者预后差;治疗越早,预后越好;合并症如中毒性心肌炎,死亡较多,应用抗毒素治疗前,病死率约为30%~50%,应用抗毒素治疗后,病死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有些地区仍在10%以上,目前,多数地区在3%~10%。

预防

应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机体免疫力。

健康问答

  • 白喉的流行病学特征是什么?
    医生头像
    宫雪 医师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 内科
    世界各地均有本病发生,以温带多见,热带较少。全年可有发病,但以秋、冬和初春为多见。通常散发,偶可形成流行或暴发。

科普文章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宫雪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728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3月05日 17:34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