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食物过敏

消化系统变态反应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或过敏性胃肠炎、食物过敏等。
别名: 食物变态反应(食物过敏)  
英文名: foodallergy
发病部位: 全身多系统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症状: 黏液便   水泻   嘴唇异常   血管神经性水肿  
多发人群: 婴幼儿  
治疗手段: 避免过敏食物
并发疾病: 皮肤瘙痒症   恶心和呕吐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与食物中变应原性的强弱和宿主的易感性有关。 
⒈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
临床症状出现较快,可在进食后几分钟到1~2h。有时极微量就可引起十分严重的过敏症状。就症状出现的次序而言,最早出现的常是皮肤、黏膜症状。呼吸道症状如哮喘出现较晚或不出现但严重者常伴呼吸道症状,食物诱发的哮喘在婴儿比较多见,除吸入所致者外,一般均合并其他过敏症状。年长儿和成人食物虽可诱发多种过敏症状包括休克在内,但诱发哮喘的不多见。变应性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病:患者常表现饭后恶心和呕吐、腹痛、间歇性腹泻,幼婴有生长发育停滞。  
⒉非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
涉及Ⅱ型者如牛奶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涉及Ⅲ型和Ⅳ型者,如疱疹样皮炎、麸质致敏肠病、牛奶诱发肠出血、食物诱发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诱发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还可引起过敏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病因

1.食物变应原   
食物变应原指的是能引起免疫反应的食物抗原分子。几乎所有食物变应原都是蛋白质,大多数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10万~60万每种食物蛋白质可能含几种不同的变应原。
2.遗传因素   、
食物变态反应与遗传基因有关。父母中一方有食物过敏史者其子女的患病率为30%双亲均患本病者,则子女患病率高达60%。   
3.解剖因素   
小儿消化道黏膜柔嫩、血管通透性高,消化道屏障功能差,各种食物过敏原易通过肠黏膜入血,引起变态反应。3个月以下的婴儿IgA水平较低,黏膜固有层产生SIgA的浆细胞数较少。当消化、吸收过程及黏膜免疫异常时,均造成各种食物的过敏原易通过肠黏膜入血而发生过敏性胃肠炎。   
4.其他因素   
消化道炎症是肠道过敏症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这是由于消化道炎症致胃肠黏膜损伤,增加了胃肠黏膜的通透性,使过多的食物抗原被吸收,而发生变态反应。

检查

放射变应原吸附剂试验
将纯化的变应原与固相载体结合,加入待检血清及参考对照,再与同位素标记的抗IgE抗体反应,然后测定固相的放射活性,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待检血清中特异性IgE的含量,或在标本放射活性高于正常人均数加3S时判为阳性。

诊断

食物变态反应的诊断,首先根据详细的病史、皮肤试验或RAST的结果判定。如果疑为IgE介导,应排除有关食物必要时做盲攻击,但病史中有过严重过敏反应者或诊断明确者不做。疑为非IgE介导的食物所致胃肠道疾病,其诊断在攻击前和攻击后需做活检,无条件时应做食物的排除和攻击试验。临床还注意到,IgE型和非IgE型可同时存在或相互转化,以及患者随时可能对新的食物变应原过敏。   
食物过敏引起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和非特异性,应与非变态反应所引起的消化道和全身性疾病鉴别,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胆石症、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等。进食某些食物后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能都认为是食物过敏。

治疗

⒈避免变应原,一旦确定了变应原应严格避免再进食,这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⒉药物一般不主张长期用酮替芬、皮质类固醇预防。口服色甘酸的效果不肯定。也不主张以食物进行IT。但OAS可以用致敏花粉进行IT,1年后大多数患者对花粉和植物性食物的敏感性降低。但在食物诱发了症状时应对症处理。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缓解。但处理不当、病情迁徙发展,常致营养不良、生长障碍。

预防

有患特应性疾病高度危险的小儿,特别是生后最初3~6个月鼓励人乳喂养。还应记住许多食物变态反应的婴儿后来发生了其他特应性疾病。因此遇有变态反应家族史的婴儿,医师要将这种可能性告诉父母,劝告他们不要吸烟,不要在室内养动物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

健康问答

  • 食物过敏饮食忌吃哪些?
    医生头像
    兰彪 住院医师 南昌市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 - 内科
    1、忌吃酸性的食物:如奶酪,蛋黄; 2、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洋葱、黄豆; 3、忌吃难消化的食物:如粽子,年糕。

科普文章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兰彪

南昌市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 内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黏液便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067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4月17日 14:31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