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要点
本病治疗应遵循“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化之”的原则。经期以辨证止血固冲为主,平时则应安冲固本,多采用益气、清热、养阴、化瘀等法。一般少用温燥之品,以免动血耗血。
分型论治
1.气虚证
证候 经来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 白,气短懒言,或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气虚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量多,色淡质清稀;面色 白,小腹空坠,气短懒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 益气升提,固冲摄血。
方药 举元煎(《景岳全书》)。
人参 黄芪 白术 炙甘草 升麻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气摄血;升麻升阳举陷。
若正值经期,加阿胶、艾叶、乌贼骨固涩止血;若小腹疼痛,加蒲黄、三七、益母草化瘀止血。
2.血热证
证候 经来量多,色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 热伏冲任,经行之际,迫血妄行,故经来量多;血为热灼,则色深红,质黏稠;热壅气滞,血行不畅,则见小血块;热邪上扰,心神不宁,则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热邪内盛之象。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固冲。
方药 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地榆、槐花。
生地 熟地黄 白芍 山药 黄芩 黄柏 续断 甘草
方中二地、白芍养血敛阴;黄芩、黄柏清热泄火,直折热邪;地榆、槐花清热凉血止血;山药健脾养阴;续断固肾止血;甘草调和诸药。
若经色黯红,质黏稠有腐臭味,小腹疼痛拒按,为热邪化火成毒,重用黄芩、黄柏,酌加红藤、败酱草、丹皮清热解毒,活血散瘀;若又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少寐,此为气虚血热之象,可加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旱莲草、炒槐花益气养阴,凉血止血。
3.血瘀证
证候 经来量多,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去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证候分析 瘀血内停,阻滞胞脉,血不归经,则经来量多;瘀血凝结,则经色紫黯,有块;瘀阻胞络,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除瘀滞缓解,则块去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均为瘀血内停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固冲。
方药 失笑散(《和剂局方》)加三七、茜草、益母草、乌贼骨。
五灵脂 蒲黄
方中五灵脂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活血止血,二药合用,能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三七、茜草、益母草化瘀止血;乌贼骨安冲止血,血止而不留瘀。
若腹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香附行气止痛。
其他疗法
补中益气丸 水丸,6g,日2~3次,口服。用于本病脾气虚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