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原发与再发之分。原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耳前淋巴结肿痛,眼部可表现为疱疹性眼睑炎、滤泡性结膜炎、点状或树枝状角膜炎等,但临床上比较少见。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上较为多见,根据病变的深浅,可分为浅层型与深层型。
1. 浅层型 即病变在角膜上皮层及浅基质层,是本病的基本类型。根据病变形态有树枝状、地图状角膜炎。
(1)树枝状角膜炎早期角膜有多个如针尖样大小的浸润混浊,很快形成小泡,小泡破溃后即相互融合成线条状溃疡,溃疡中心呈沟状凹陷,边缘略隆起,并向溃疡两端发展,伸出分支,分支又可分出小支,支端呈球状膨大,用荧光素着色后呈典型的树枝状形态,故名树枝状角膜炎。病变多位于角膜中央,病损区角膜知觉减退,自觉怕光流泪,视物模糊等。治愈后可遗留菲薄的瘢痕。常可复发。
(2)地图状角膜炎 多由树枝状角膜炎发展而来,即溃疡中央沟状凹陷向深部发展,边缘向周边扩大,相互融合如地图状故名地图状角膜炎。溃疡底部之基质混浊,后弹力层皱折多。自觉症状与树枝状角膜炎相似。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治愈后多数遗留有较厚的瘢痕。
2. 深层型 病变位于基质层,是本病的复杂类型,临床上常见的以盘状角膜炎为主。
盘状角膜炎多由浅层角膜炎向深层发展而来,也有一开始即表现为深层混浊者。症见角膜基质混浊,混浊由极细密的灰白色小点组成,中央较浓周边较淡,边缘较整齐,形如圆盘状,故名盘状角膜炎。但也有不规则形状者。混浊相应的角膜上皮水肿,表面粗糙,有时有小泡。实质层增厚,后弹力层皱折和角膜后壁沉着物。病程长,但极少有新生血管伸人。角膜无知觉,故刺激症状较轻,但视力严重障碍。愈后混浊大部分可吸收,仅遗留较薄的瘢痕。
严重者可侵犯整个角膜基质层,出现弥漫性浸润混浊,上皮明显水肿,反复发生小泡;后弹力层皱折增多,内壁有较多的沉着物,甚至出现前房积脓等色素层炎表现。可继发青光眼。病程较长,经过中角膜深层有新生血管伸入。愈后形成致密的白斑,严重障碍视力。
浅层型、深层型可单独发生,亦可混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