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汗管瘤

汗管瘤为表皮内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是一种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肿瘤。部分患者有家族史,病损好发于眼睑及颊部,以硬韧的小丘疹为主要表现。
别名: syringo-hidroadenoma   汗腺腺瘤   eccrine syringocystadenoma   汗管囊腺瘤   管状汗腺瘤   汗管汗腺瘤   汗管囊瘤   eruptiva hidroadenoma   syringocystoma   syringocysadenoma   发疹性汗腺瘤  
英文名: syringo-hidroadenoma
发病部位: 眼睑   颈部   前胸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症状: 出汗减少   瘙痒  
多发人群: 女性  
治疗手段: 电解 浅层电凝固法 二氧化碳激光 火针治疗
并发疾病: 脱发 NOS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真皮上部可见多数管埋入纤维基质中,导管内衬两层上皮细胞,腔内含有无定形碎片,部分导管为小的上皮细胞索构成逗点状或蝌蚪状外观。 
本病好发于女性,青春期发病,多发性损害见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颈部和前胸,少数患者为发疹性,除面部外,胸,腹及四肢可有广泛对称性发疹,皮疹为皮色,淡黄色或褐色的扁平丘疹,直径1~3mm大小,坚实,可群集但不融合,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病人在夏季因出汗困难有瘙痒或灼热感。 
1.好发部位:下眼睑及颊部,颈侧,胸部也较为常见,亦可见于腰,背,四肢及生殖器等处。 
2.临床症状:呈皮肤色,淡黄色或褐黄色,隆起性斑块,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附有油腻物,呈蜡样光泽,边界清楚,其上无毛发,也可呈疣状或乳头状增生,半球形或扁平丘疹,通常多发,直径一般为数毫米,多数密集而不融合,常对称分布于下眼睑,亦可见于额部,两颊和阴部,病程慢性,很少自行消退,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瘙痒感,发生于女阴者可有剧痒。 
3.此外尚有以下亚型: 
(1)透明细胞汗管瘤(clear cell syringoma):常与糖尿病伴发,临床上皮损与汗管瘤相同,年龄,性别及皮损分布亦无差别,两病的差别除组织病理表现外,即常与糖尿病伴发;文献报告60例中,仅1例不伴发糖尿病,亦有报告发疹性皮损者。 
(2)发疹性汗管瘤(eruptive syringoma):首先由Darier描述本病,本病组织学上与眼睑汗管瘤相同,但皮损呈发疹性,对称分布于颈部,胸部,腋窝,上臂和脐周,皮损呈光泽性淡攻瑰色丘疹,颇似扁平苔藓和二期梅毒疹,此亚类亦报告与Down综合征伴发,有家族性,亦见于具有透明细胞组织象的糖尿病妇女,本病临床上可与Gougerot-carteaud网状乳头瘤病混淆。 
(3)其他亚类(other variants):个别病例临床上表现不寻常性的汗管瘤,包括限局于头部,引起秃发,呈单侧线状或痣样分布;限局于女阴或阴茎;限局于远端肢体;以及扁平苔藓样和栗丘疹样等型。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汗管瘤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包括遗传,自然老化,女性荷尔蒙,个人体质等都有影响。 
1.与遗传有关 本病是一种痣样肿瘤,有时有家族史。 
2.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二)发病机制 
组织化学研究证明汗管瘤含典型小汗腺起源的磷酸化酶和水解酶,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可见许多囊状导管和一些实性表皮细胞索,包埋于纤维基质中,囊状导管壁常衬以两层细胞,大都扁平,内层细胞偶呈空泡状,一些导管的外壁细胞向外凸出弯曲,形如逗号或蝌蚪样,在连续切片中,可见这些囊性导管与表皮内导管的扩张囊相连,但不与下方的大汗腺分泌段相连。

检查

1.组织病理检查:
真皮内可见很多小导管,其壁由两排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扁平,但内排细胞偶或空泡化,导管腔含无定形物质,有些导管有小的逗点样上皮尾巴,呈蝌蚪状,此外尚见与导管无联系的嗜碱性上皮细胞束,邻近表皮处,可见囊样导管腔,管腔内充满角蛋白,囊壁衬以含透明角质颗粒的细胞,青春发育期的皮损中,真皮内可见大量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皮脂腺,无皮脂腺导管,直接与毛囊漏斗相连,其上方的表皮呈疣状或乳头瘤样增生,婴儿及儿童期的皮损内仅有少许或无皮脂腺结构。 
2.透明细胞汗管瘤中通常的汗管瘤巢与透明毛玻璃样物质围绕小而暗色卵圆形核的细胞巢混合存在,免疫组化分析角蛋白表达证明其为传统性汗管瘤的一种代谢性亚型。

诊断

一、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本病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取活检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睑黄瘤:常见于上睑近内眦处,为黄色丘疹或斑块,常对称分布,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常伴有高脂蛋白血症。 
2.扁平疣:主要见于青少年,多发生在面部,但下睑非好发部位,除面部外,也可见于手背,为表面光滑,质硬,粉红,淡黄,浅褐或正常肤色的芝麻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散在或成群分布,一般无症状,偶有疼痛感,可自行消失,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3.疣状痣:皮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为淡黄色或棕黑色疣状丘疹,表面角化过度,粗糙,多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疣细胞。 
4.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多发于头皮,皮损为单个乳头瘤状结节,斑块,表面有渗出,结痂,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并不规则地向真皮内陷形成乳头状囊腔。 
5.幼年黑素瘤:皮损为单发的粉红色或红褐色坚实结节,直径1~2cm,表面光滑或疣状隆起,外伤后易出血。 
6.硬斑病型基底细胞上皮瘤:皮损为扁平或略凹陷硬化淡黄色斑,光滑,表面有光泽,边缘常不清楚,组织病理完全不同。 
7.毛囊瘤:皮损为多发的小圆形坚实丘疹和小结节,面部多见,向中心性分布,少数为单个发丘疹。 
8.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处,丘疹较大,往往呈半球形,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9.发疹性汗管瘤:应与丘疹性环状肉芽肿和丘疹性梅毒疹鉴别,前者活检呈渐进性坏死,后者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皮疹可自行消退。

治疗

1、“蛋白凝固法”包括三个步骤:   
1)主要由医师美容师亲自掌握使用牛黄晶(汗管瘤牛黄皮炎灵)进行冷蛋白凝固法治疗。   
2) 服用中药银花败毒汤,清除热毒,疏肝理气、舒经活血,增强体质,调理内分泌。   
3)外用牛黄清毒膏和牛黄皮炎灵等可防止皮肤感染,加快痊愈过程。   
2、汗管瘤外用组合   
中药治疗可选择近远堂汗管瘤外用组合:由僵蚕、蜈蚣、制草乌、五灵脂、白芍、紫地丁、地龙、乌梢蛇、鸡血藤、五叶草、当归、三七等成分组成。可以祛腐生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也可以用平盖灵芝、松针层孔菌各30克,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
二、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患处后,左手绷紧皮肤,固定汗管瘤丘疹。用牙签将药液调匀,再右手持蘸有药液的牙签,将药液精确点涂于汗管瘤体上。范围不超出瘤体边缘约0.01mm。药物迅速将汗管瘤凝固,形成蛋白样变性。数分钟后,瘤体开始萎缩,患处皮肤变平,汗管瘤消失。   
2、掉痂后加涂修复霜。每日1-3次。   
3、智能分子疗法   
汗管瘤的治疗要点就是在去除瘤体的同时(去除瘤体的难度并不大),尽量减少对正常皮肤细胞组织的伤害,由于汗管瘤是深入皮肤表皮,传统的方法难以避免 “误伤”其他正常皮肤组织,而智能分子疗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用药缺点,其原理是利用瘤体细胞对某些药物的特殊吸附作用,将中药精华素只作用于汗管瘤中异常病变组织,而正常皮肤对这种药物有排斥的作用,并不吸收该药物成分而影响到正常皮肤,这种药物有选择的反应原理,称之为智能用药,这种方法叫做智能分子疗法。智能分子疗法的治疗特点就是利用药物有选择的反应原理智能用药,只作用于汗管瘤本身病变的组织,不损伤正常的皮肤组织结构,因此不会产生疤痕,成为当前治疗汗管瘤的首选方法。   
4、微针治疗法   
微针治疗法(或微针导入治疗,微针美容治疗法)近来来被广泛运用到暗疮、雀斑等的美容治疗,对汗管瘤是否有明确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无明确的例证。微针治疗法针对汗管瘤的治疗原理为:用微针将凝固剂通过微细入口迅速导入汗管瘤基底部达到治疗目的。因为是微细入口,无需去除皮损表皮,所以不会产生疤痕。而且可以实现连续皮损的治疗。   
5、火针治疗
常规消毒患处皮肤,选择粗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快速点刺皮损,多采用斜刺的方法,直入皮损基底部,进针约1mm。针后48小时内不接触生水,保持干爽,预防感染。一般2-3周治疗1次,大约需要治疗2-4次。

预后

治疗不彻底时,皮损可复发。

预防

汗管瘤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包括遗传,自然老化,女性荷尔蒙,个人体质等都有影响,因此不论如何做皮肤保养,汗管瘤的生成时完全无法预防的,既然这样,那么寻求正确的治疗时绝对重要的,千万不要擅自强力挤压或用不洁的针头试图挑开,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健康问答

  • 汗管瘤可以治好吗?
    医生头像
    牛国伟 主治医师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 皮肤科
    可以治疗好,治疗不彻底时,皮损可复发。

科普文章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牛国伟

永济市皮肤病专科医院 皮肤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脱发 杜迎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731

编辑历史: 3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27日 17:4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