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血管运动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rhinitis)是神经、内分泌对鼻黏膜血管、腺体功能调节失衡引起的一种鼻炎。
英文名: vasomotor rhinitis
发病部位: 鼻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  
症状: 鼻后涕   鼻痒   鼻溢   鼻粘膜肿胀   鼻涕带血  
多发人群: 内分泌因素常见于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及老年人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并发疾病: 鼻息肉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鼻溢型:发作性喷嚏和水样鼻涕。一般无眼痒症状,症状持续数天或数周后可自行减轻或消失,经过一定间歇期后又可发病。 
2.鼻塞型:以间歇性鼻塞为主,晨起时重,白天减轻或消失。也有的为交替性鼻塞。如鼻黏膜发生息肉样变或鼻息肉,可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性鼻塞。时有喷嚏,但程度较轻。喷嚏过后可获短暂缓解。伴随症状可有嗅觉减退、头昏等。 
3.体征:鼻黏膜色泽可呈暗红色(充血),或浅蓝色(容量血管扩张致淤血),或苍白色(黏膜水肿)。有的一侧鼻黏膜充血暗红,另一侧却苍白水肿。鼻甲肿大者一般对麻黄素收缩反应较好,但病程长者或反复使用麻黄素者,则收缩反应差。病程长者可表现出黏膜水肿和息肉样变。鼻内镜下可见到增大、水肿的下鼻甲后端。鼻窦CT一般无鼻窦炎,少数伴鼻窦黏膜增厚。

病因

大多数血管运动性鼻炎没有任何诱发因素,为特发性。常见病因有
1.外界刺激因素:气候变化,如温度、湿度的突然改变可引起发作。有时误以为患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大气污染,如烟雾、粉尘、酒精及其他化学物品也可诱发本病。起床、运动等也可成为诱因。
2.精神性因素:过度劳累、烦躁、焦虑和精神紧张等引起反复和持续的交感兴奋,可消耗过多的神经递质合成酶和已合成并贮备在神经末梢的递质,使α1和β受体的数目相应减少,可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减低,导致血管运动性鼻炎。
3.药物因素:某些抗高血压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及抗抑郁药均为交感神经阻滞剂,长期应用也可造成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在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可引起血管扩张、腺体分泌旺盛,而产生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4.内分泌因素:常见于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及老年人。性兴奋时也可引起发作。糖尿病、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低下也可引起本病。
5.感染因素:发病前有慢性鼻炎、鼻窦炎病史。
6.肿瘤:一些因恶性肿瘤而化疗的患者经常流大量清水样涕,原因是组织胺的非免疫性释放,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7.创伤和手术也可引起血管运动性鼻炎:早在1943年Fowler就发现颈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可使患者发生血管运动性鼻炎。切除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可导致动物鼻黏膜血管扩张、黏膜下水肿及腺体增生,并发现腺体周围有活性增高的胆碱酯酶。这些改变与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黏膜组织病理所见完全相同。

检查

1.前鼻镜检查:可见鼻甲肿胀,鼻粘膜呈充血状态,与过敏性鼻炎的鼻粘膜苍白色不同。鼻腔可见清水样分泌物。
2.X线鼻窦摄片:明确有无并发鼻窦感染。
3.免疫学检查:变应原皮肤实验呈阴性;特异性IgE检查为正常范围。
4.分泌物涂片检查:无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诊断

由于没有确切的病因以及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血管运动性鼻炎主要是通过病史和排除其他已知原因而进行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发作性鼻痒、清水样涕、鼻塞,每天累计超过1小时,病程1个月以上。
二、查体:变应原皮肤试验阴性;血清总IgE和特异IgE均正常;鼻分泌物中无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鼻黏膜(刷或切取)病理显微镜下可见杯状细胞增多、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和组织水肿、无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浸润。
三、排除下列疾病后,可诊断为血管运动性鼻炎。
1.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鼻分泌物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季节性鼻炎发作呈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多在20岁前发病,血管运动性鼻炎等多在20岁后发病。
2.感染性鼻炎: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急性鼻炎或慢性鼻炎的鼻分泌物常为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中多为嗜中性粒细胞。反复的普通感冒多在受凉后发生症状,并常伴有咽痛症状,病程周期常为1周左右,且在病程后期有黏脓性涕。
3. 非变态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鼻炎:鼻分泌物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但无其他变态反应依据。本病又称非变应性鼻炎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尽管目前对这一疾病已有较多认识,但原因仍不清楚,认为属内源性,未查出有IgE抗体,血清总IgE抗体也不高,变应原皮肤试验为阴性反应。病因多与气候、温度变化、气味、烟雾等物理刺激有关。
4.阿斯匹林不耐受三联征:鼻分泌物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患者有水杨酸制剂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过敏史和哮喘发作史。
5. 脑脊液鼻漏:没有鼻痒症状,清水样涕,生化检查含糖量高,其他成分也接近脑脊液。鼻内镜检查大部分病例可见脑脊液漏出处。

治疗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明确,临床主要给对症处理,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前者为主。
一、避免或去除诱发因素
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掌握生活节奏,稳定情绪,不要过度疲劳与紧张。对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治疗或暗示性语言有时也会收到明显效果。由内分泌因素引起者,应视情况请内分泌科医师协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鼻内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局部抗炎作用,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可作为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为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至少应连续治疗6周。目前常用的4种鼻内糖皮质激素(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对血管运动性鼻炎均有良好的疗效。
也有人认为,在鼻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同时,可辅以生理盐水鼻腔冲洗。
2.鼻内抗组胺药物:具有局部抗炎和抗组胺的双承作用,能有效缓解流涕、喷嚏和鼻痒等症状,对鼻塞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也可作为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一线治疗约物,如氮斯汀鼻喷剂。其治疗机制包括:减少sP释放、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促炎细胞冈子和黏附分子的合成或释放等。
3.鼻内抗胆碱能药物:可有效阻断副交感神经引起的Ach释放,从而抑制鼻黏膜腺体分泌。常用药物如:异丙托溴铵。有研究表明,鼻内联合使用异丙托溴铵和糖皮质激素对流涕症状的控制效果明优于单独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鼻内减充血剂:鼻内减充血剂对鼻塞症状有缓解作用,但长期使用可导致药物性鼻炎,故疗程应控制7d以内。口服减充血剂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临床上应慎用。
三、手术治疗
下列情形可考虑外科治疗:经保守治疗1年以上症状不能控制且有加重趋势;鼻内结构解剖畸形明显影响通气或鼻窦引流;不可逆病变组织如鼻黏膜增殖性改变或较大息肉。解剖畸形的矫正:鼻中隔偏曲和鼻内孔狭小称为结构性鼻炎,早期矫正可明显减轻症状,甚至可以治愈。不可逆变组织的切除:增生肥厚鼻甲、鼻息肉,均应及时切除。降低鼻内神经兴奋性:切断副交感神经纤维对鼻腔的支配以降低其兴奋性,这类手术有:
①岩浅大神经切断术:用该手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有显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但因手术需要开颅实施,一般患者不易接受。
②翼管神经切断术:经鼻中隔进路切断翼管神经,对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有良好疗效,但对远期疗效不好,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该手术可使喷嚏、水样涕得到控制,但对鼻塞的改善较差。术后眼干不适是其常见且常常是难以忍受的并发症,因此,目前国内、外基本放弃了本手术。
③筛前神经切断术:筛前神经为三叉神经眼支的终末分支,其中含有来自睫状神经节的副交感纤维,随筛前神经分布于鼻腔前部。鼻腔前部又是鼻浆液腺分布的高密度区。同时切断筛前神经和翼管神经可更好的控制血管运动性鼻炎症状。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进行这3种手术。
四、其他疗法。
卡介菌多糖核酸可提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部分控制血管运动性鼻炎症状,但这种作用不是特异的。用辣椒素喷鼻、硝酸银烧灼鼻黏膜、激光、微波等离子等破坏鼻黏膜,破坏了鼻黏膜纤毛细胞及其功能,所以临床越来越少用。

预后

血管运动性鼻炎预后良好经适当治疗后,症状减轻或症状消失;如果病程较长,黏膜持续水肿,常致嗅觉减退,甚至失嗅。

预防

1.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累计时间最好超过1小时。
2.注意防寒保暖,不要进出温差较大的环境。
3.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4.注意饮食均衡,保证营养摄取。

健康问答

  • 血管运动性鼻炎应饮食吃什么好?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1、宜吃清淡的食物; 2、宜吃酸甘滋阴的食物; 3、宜吃有一定治疗作用的食物。

科普文章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311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5月12日 13:13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