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垂体卒中

垂体卒中包括出血性卒中即垂体腺瘤内出血、缺血性卒中即瘤内出现梗塞坏死。
英文名: Pituitary Apoplexy
发病部位: 垂体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多发人群: 男性  
治疗手段: 药物 手术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突然出现神经功能恶化,通常包括头痛、视力下降、眼痛(单侧或双侧)、精神减弱。 三叉神经痛或突眼。当出血经肿瘤囊壁破入视交叉池时,可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升高或下丘脑受累可引起嗜睡、朦胧、或昏迷。鞍上扩展可导致急性脑积水。

病因

发生垂体卒中的病生理学基础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的机制包括:因肿瘤生长迅速而造成缺血性坏死,肿瘤本身的血管异常,垂体上动脉受压等等。其它有关的因素:漠隐亭治疗、抗凝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头外伤、雌激素治疗以及垂体放疗等。大多数垂体卒中的原因不明。

检查

1.X线检查:X线平片可发现蝶鞍扩大,前床突消失,鞍底变薄或破坏。

2.CT扫描:CT平扫时,肿瘤可呈现为低密度(水肿或坏死),也可出现高密度区(出血),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可呈现周边性强化。CT扫描尚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扩散范围以及是否向脑室内扩展,对垂体腺瘤出血的病程和时间可作出诊断,对手术选择入路有一定参考价值。

3.脑血管造影:当前脑血管造影对垂体卒中的诊断似无必要,但在下列情况下仍属必须。

(1)对有脑膜刺激征伴单眼麻痹体征时;

(2)鞍上动脉瘤与垂体腺瘤相类似,仅用CT扫描较难做出诊断时;

(3)为了区别血管痉挛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时。

4.MRI检查:垂体卒中发生时,在T1和T2加权图像上,可显示病灶内为高信号区。Stephen等人研究显示MRI在诊断垂体卒中上明显优于CT。

诊断

(1)突然头痛并伴有呕吐和脑膜刺激征;

(2)有鞍内肿瘤证据,伴有或不伴有鞍上侵犯;

(3)突然视力视野障碍;

(4)眼肌麻痹。如果只有前两点出现,同时出血来源不太明确时,应行血管造影排除颅内动脉瘤。有时进行性头痛是垂体卒中的唯一报警信号。

治疗

垂体卒中的临床发展过程常难以预测。一经确诊应立即给予激素替代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增强应激能力和减轻视神经、视丘下部的急性水肿,使临床症状趋于稳定,降低手术病死率。Ⅰ型病人在确诊后应立即给予脱水药物及激素治疗,并尽早手术以减轻对下丘脑及视神经、视交叉的压迫;Ⅱ型病人可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措施,等病人一般状况好转后,及早行手术治疗;对Ⅲ、Ⅳ型病人,如已有视力视野障碍,观察治疗一段时间无好转,应手术治疗。如无视力视野障碍,可以在严密观察、定期随访的基础上采取保守疗法,适当补充激素。在此期间如果占位效应明确,应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

轻者于数日后自行缓解,重者可迅速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

1、首先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垂体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约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垂体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 

2、心脏疾病是引起垂体卒中的重要原因。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的疾病,并请教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如阿斯匹林等,部分研究表明,这样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性,当然是否服用还是要听取医生的建议。   

3、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是预防垂体卒中的关键。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垂体卒中?
    医生头像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
    1、首先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垂体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约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垂体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 2、心脏疾病是引起垂体卒中的重要原因。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的疾病,并请教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如阿斯匹林等,部分研究表明,这样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性,当然是否服用还是要听取医生的建议。   3、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是预防垂体卒中的关键。下拉查看详情

科普文章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海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推荐词条

头痛 视力下降 眼痛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1084

编辑历史: 2

最近更新:2017年12月25日 13:17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