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疼痛是周围血管病常见症状,也是促使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疼痛又分以下几种情况: 间歇性疼痛——临床上常见的间歇性疼痛有:
1. 运动性疼痛:
指伴随运动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包括供血不足部位所出现的倦怠、钝痛、紧张或压迫感、痉挛性疼痛、锐痛,或者在患部出现明显的麻木感。
2. 体位性疼痛:
是指肢体位置变化时,可以激发或缓解的疼痛。
3. 温差性疼痛:
指因温度改变而激发肢体疼痛,复温后又能缓解。
4. 特发性疼痛:
多位于小腿和足部,好发与夜晚,程度剧烈,持续时间数分钟至20分钟,按摩局部肌肉或起床行走后可缓解。周围血管疾病的病变影响到神经干时,则可以出现神经受损症状。“倦怠感”是在行走后不久,小腿出现的疲劳、沉重、倦怠感觉。神经受到病变刺激,呈激惹现象时表现为针刺感、蚁行感,神经进一步受损则出现麻木感觉。
1. 周围血管病,在祖国医学当中早有记载,《医宗金鉴》、《外科正宗》均有详尽记载。诸如:脱疽、坏疽、脉管病等。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阴寒客于脉络,寒凝血瘀,血瘀血滞,瘀久化热,热毒壅滞,血败化腐。经络阻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竭不荣;脉络闭阻,肢末无血供养,而致焦黑坏死。
2. 缺血性疼痛:
由于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营养障碍所致。多见于趾(指)部疼痛,夜间疼痛加重,当肢体缺血严重时,则疼痛更为明显。
3. 血管痉挛性疼痛:
由于血管痉挛而出现肢体疼痛,多呈阵发性,患肢冰凉,出冷汗,呈苍白色。发作后症状逐渐缓解。
4. 缺血性神经痛:
由于肢体严重缺血和营养障碍改变,而发生缺血性神经炎所致。肢体常有麻木,出现针刺样或触电样疼痛,向肢体远端放射。肢体上可有大小不等的麻木区,感觉、痛觉迟钝或消失。
5. 感染性疼痛:
肢体发生溃疡或坏疽继发感染,由于局部感染和坏死组织的刺激而引起。常在局部发生剧烈疼痛(热痛),多在夜间加重。
6. 异物刺激性疼痛:
肢体发生溃疡或坏疽时,创口内遗留死骨,敷料干结,或局部应用刺激性药物等,均可引起局部疼痛,有时为剧烈疼痛。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