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螺旋CT
多排螺旋CT具有良好的空间密度分辨率,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定位诊断。相关研究显示:高、中、低度危险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在肿瘤的大小、周围脂肪间隙、强化方式和瘤周及瘤内血管的显示方面有统计学差异;高度危险性的肿瘤影像包括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较大肿块、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比动脉期强化更明显、瘤周及瘤体内显示有肿瘤供血血管的病变;而肿瘤浸 润邻近脏器或血管、出现腹腔播散、肝脏或其他部位出现转移灶等.
2.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 imaging, MRI)研究显示:MRI动态增强后渐进性强化可作为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之一, 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尚不能成为GIST侵袭危险度的评估指标。与CT相比,MRI图像质量会受到呼吸运动、胃肠道蠕动及气体等影响,且对钙化的显示不直观,但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极高,且具有多方位成像及功能成像优势,使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度评估更具优势。
3.超声与超声内镜
超声较早应用于十二指肠间质瘤间质瘤的诊断,但由于受到患者腹腔情况及检查者技术的限制,往往难以提供准确的诊断, 故常用于患者筛查。内镜超声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他可以对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判断其病变起源、回声特征以及肿物的大小及边缘情况,但能否准确辨别全部病变的性质还有待提高。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适用于初发且疑是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前需除外淋巴瘤者。
4.标志物及基因检测
近年来,DOG1(discovered on gastrointestinal tumor 1)作为新发现的标志物也被应用于诊断,其敏感性优于CD117, 约有 36%的CD117阴性病例DOG1表达阳性。另外还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DOG1蛋白表达情 况与肿瘤发生部位、细胞丰富程度、细胞核异 形性及危险度分级有关。在基因检测方面, 推荐对c-kit 基因的第11、9、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血小板源型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 PDGFRA )基因的第12和18号外显子进行检测, 其中c-kit 基因的第11或9号外显子可做优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