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也称胰胆管合流异常综合征。又称胆总管扩张症,是以胆总管囊肿或梭状扩张,伴有或不伴有肝内胆管扩张为特点的胆道畸形,是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异常。
别名: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choledochal cyst   胆总管囊性扩张   common bile duct cystic dilatation   胰胆管合流异常综合征  
英文名: choledochal cyst
发病部位: 胆总管  
就诊科室: 肝胆外科  
症状: 非感染性发热   黄疸   上腹、右上腹部或脐周围阵发性钝痛、胀痛或绞痛   恶心   呕吐   厌食   腹部包块  
多发人群: 婴幼儿  
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部分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1.腹痛 一般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右上腹部或脐周围阵发性钝痛、胀痛或绞痛,发作时患儿非常痛苦,过后又如正常儿。有时高脂肪或多量饮食可诱发腹痛发生。幼小病儿因不会诉说,常易误诊。有的腹痛反复发作,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疼痛发作时常伴有黄疸,并可同时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变为持续性,同时伴有发热、黄疸,提示胆管炎的表现;如突发急性腹痛并有腹膜刺激症状,常见胆总管穿孔,继发腹膜炎。 
2.腹部包块 多于右上腹部或腹部右侧有一囊性包块,上界多为肝边缘所覆盖,大小不一。有时因胆总管下端炎症水肿的消退或胆总管末端瓣状皱襞的活瓣作用,胆汁排出则囊肿变小,黄疸亦渐消退,因此造成囊肿大小变化,在本病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黄疸 由于胆总管远端多有不同程度狭窄,胆管炎时远端黏膜水肿,使管腔更为狭窄,出现阻塞性黄疸;黄疸出现和加深说明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所致,可能由于合并囊内感染或胰液反流所引起。当炎症好转,水肿消退,胆汁排出通畅,黄疸可缓解或消退,因此间歇性黄疸为其特点,大多数病例均存在此症状。出现黄疸间隔期长短不一,严重黄疸可伴有皮肤瘙痒,全身不适。部分患儿黄疸加重时,粪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色,同时尿色深黄。 合并囊肿内感染时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亦可因炎症而引起恶心、呕吐的消化道症状。

病因

仍不清楚,对此假说繁多,大多数病例被认为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先天性因素具有两个方面:  
1.胆管壁薄弱,有认为管壁的支撑组织存在先天性缺损,或存在异位胰腺组织使管壁处于低张状态。 
2.胆总管远端梗阻,致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引起扩张。 梗阻原因可以为先天性闭锁,或在胆管发育期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而产生狭窄;有人认为系胆总管远端自律神经不平衡而发生痉挛,或欧帝括约肌括约肌的神经肌肉共济失调所致;还有人认为系由胆总管十二指肠连接部成角,产生瓣膜样结构,而造成梗阻。引起胆总管囊性扩张的后天性病变,可能有炎症瘢痕、结石、胆管内或其周围肿瘤以及肿大的淋巴结等。新生儿肝炎可引起胆管上皮损害,导致胆管闭塞及其周围纤维化。胰腺的分泌压大于肝分泌胆汁的压力时,可使胰液易于逆流进入胆总管而引起炎症;胰腺炎或壶腹炎是引起胆总管远端梗阻的常见原因。总之,一般认为胆总管囊肿是管壁薄弱与远端梗阻二者结合的结果。

检查

1.B超、CT检查 可以较好地确定囊肿大小及其部位。其诊断率较高,而且可以鉴别肝脓肿及肝脏肿瘤。B超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如果发现可疑胆管囊肿内有囊壁增厚或结节样改变时,应警惕癌变。 
2.腹部X线检查 囊肿大时腹部X线平片即可发现与囊肿一致的阴影以及充气胃肠受压移位的影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者钡灌肠能够更确切的反映增大囊肿压迫周围脏器的情况。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时,可见十二指肠C型肠袢影增大,并且向前下方移位。若囊肿位于十二指肠内相当于壶腹部时,可见十二指肠变形或者充盈缺损影。钡灌肠时可见结肠肝区向前下方移位。 
3.磁共振和磁共振胆道水成像可以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胆囊、胰管以及胆胰管汇合部,无诱发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对于不适合行磁共振胆道水成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患者其诊断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如重度黄疸、合并胰腺炎发作者、既往曾行胆肠吻合的患者等。

诊断

根据患儿幼年起间歇出现典型的腹痛、黄疸、腹部包块叁大症状应考虑本病,但部分不具有叁大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CT和胆道造影等做出诊断。腹痛发作提示胆道出口梗阻,共通管内压上升,胰液胆汁可以相互逆流,引起胆管炎或胰腺炎的症状,因而临床上常伴发热,有时也有恶心呕吐。症状发作时常伴有血、尿淀粉酶值的增高。黄疸多为间歇性,常是幼儿的主要症状,黄疸的深度与胆道梗阻的程度有直接关系。轻者临床上可无黄疸,但随感染、疼痛出现以后,则可暂时出现黄疸,粪色变淡或灰白,尿色较深。以上症状均为间歇性。由于胆总管远端出口不通畅,胰胆逆流可致临床症状发作。当胆汁能顺利排流时,症状即减轻或消失。间隔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发作频繁,有些长期无症状。典型的三联症状,以往曾认为是本病的必有症状,实则不然。在早期病例较少同时出现三大症状。近年的报告,由于获早期诊断者日众,发现棱状扩张者增多,有三联症者尚不足10%。多数病例仅有一种或两种症状。据各家报道在60~70%病例腹部可扪及肿块,60~90%病例有黄疸,虽然黄疸很明显是梗阻性的,但事实上许多病人被诊断为肝炎,经反复发作始被确诊。

治疗

症状发作期的治疗,采取禁食2~3天,以减少胆汁和胰液的分泌,缓解胆管内压力。应用解痉剂以缓解疼痛,抗生素3~5天以预防和控制感染,以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常能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鉴于其频繁的发作和各种并发症,宜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1. 外引流术 应用于个别重症病例,如严重的阻塞性黄疸伴肝硬变,重症胆道感染,自发性胆管穿孔者,待病情改善后再作二期处理。 
2. 囊肿与肠道间内引流术 如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因有较多的并发症,胆管炎的反复发作、吻合口狭窄、结石形成等,以后转而采用囊肿空肠吻合术,并在肠襻上设计各种式样的防逆流操作,但仍存在胰胆合流问题,因而术后还是发生胆管炎或胰腺炎症状,甚至需要再次手术,且术后发生囊壁癌变者屡有报道。所以目前已很少采用。 
3. 胆管扩张部切除胆道重建术 近年主张具有根治意义的切除胆管扩张部位以及胆道重建的方法,从而达到去除病灶,使胰胆分流的目的。可采用生理性胆道重建术,将空肠间置于肝管与十二指肠之间,或加用防返流瓣,或采用肝管空肠吻合术、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等,均能取得良好效果。主要的是吻合口必须够大,以保证胆汁充分引流。 至于肝内胆管扩张的治疗,继发于肝外胆管扩张者,其形态系圆柱状扩张,术后往往可恢复正常。如系囊状扩张则为混合型,肝外胆管引流后,不论吻合口多大,仍有肝内胆管淤胆、感染以致形成结石或癌变,故肝内有限局性囊状扩张者,多数人主张应行肝部分切除术。

预后

随着正确诊断此技术的提高,目前此病的病死率已大大降低。肝脏移植术的发展使肝内外胆管闭锁的预后有了改观。胆管扩张症根治术后,即使达到了胰液和胆汁分流的目的,但部分病例仍经常出现腹痛、血中胰淀粉酶增高等胆管炎或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此与肝内胆管扩张和胰管形态异常有关。症状经禁食、抗炎、解痉、利胆后可缓解,随着时间推移,发作间隔逐渐延长。长期随访80%病例得到满意效果。

预防

早期尽快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此病预防的关键。应补充各种脂溶性维生素(A、D、K 等),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健康问答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病因有哪些?
    医生头像
    曾宪付 主任医师 随州市中医医院 - 外科
    仍不清楚,对此假说繁多,大多数病例被认为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先天性因素具有两个方面: 1.胆管壁薄弱,有认为管壁的支撑组织存在先天...性缺损,或存在异位胰腺组织使管壁处于低张状态。 2.胆总管远端梗阻,致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引起扩张。 梗阻原因可以为先天性闭锁,或在胆管发育期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而产生狭窄;有人认为系胆总管远端自律神经不平衡而发生痉挛,或欧帝括约肌括约肌的神经肌肉共济失调所致;还有人认为系由胆总管十二指肠连接部成角,产生瓣膜样结构,而造成梗阻。引起胆总管囊性扩张的后天性病变,可能有炎症瘢痕、结石、胆管内或其周围肿瘤以及肿大的淋巴结等。新生儿肝炎可引起胆管上皮损害,导致胆管闭塞及其周围纤维化。胰腺的分泌压大于肝分泌胆汁的压力时,可使胰液易于逆流进入胆总管而引起炎症;胰腺炎或壶腹炎是引起胆总管远端梗阻的常见原因。总之,一般认为胆总管囊肿是管壁薄弱与远端梗阻二者结合的结果。下拉查看详情

科普文章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曾宪付

随州市中医医院 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2069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3月30日 20:59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