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清生化学
AIH的典型血清生化异常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型改变,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升高,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正常或轻微升高。应该注意的是,血清转氨酶水平并不能精确地反映肝内炎症情况。血清转氨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异常不一定等同于肝内轻微或非活动性疾病,也不能完全排除AIH诊断。病情严重或急性发作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可显著升高。
肝源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是PBC最常见的生化异常。尽管诊断时少数病人有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的血清胆红素升高,但高胆红素血症升高为PBC晚期的表现,并是判断PBC预后的良好指标。在任何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中,血清总胆固醇均可升高。
PSC 的血清生物化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型改变,通常伴有ALP、GGT 活性升高,但并无明确诊断标准的临界值。ALP 水平波动范围可以很广,部分PSC患者在病程中ALP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有研究认为 ALP低水平与PSC较好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血清转氨酶通常正常,某些患者也可升高约 2~3 倍正常值上限。显著升高的转氨酶水平需考虑存在急性胆道梗阻或重叠有自身免疫性肝炎
( AIH) 可能。在病程初期胆红素和白蛋白常处于正常水平,随着病情进展上述指标可能出现异常,疾病晚期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2. 免疫学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G(IgG)和/或γ-球蛋白升高是AIH特征性的血清免疫学改变之一。血清IgG水平可反映肝内炎症活动程度,经免疫抑制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该项指标不仅有助于AIH的诊断,而且对于检测治疗应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初诊和治疗随访过程中应常规检测。由于血清IgG水平的正常范围较宽,部分(5%~10%)患者基础IgG水平较低,疾病活动时即使IgG水平有所升高,但仍处于正常范围内,而治疗后检测可见到IgG水平的明显下降。AIH患者中血清IgM水平一般正常,血清IgA水平偶见升高。 PBC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以IgM为主,IgA通常正常,但有IgA缺乏的报道。Ig的检测一般仅用于PBC可疑病例。在AMA阴性的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以IgG为主,而IgM升高不常见。
PSC患者约有30% 的患者
可出现高γ - 球蛋白血症,约50%的患者可伴有免疫球蛋白G
( IgG) 或IgM 水平的轻至中度升高,但免疫球蛋白的异常与其
治疗过程中的转归对预后的提示并无明确意义。
值得注意的
是患者血清IgG4 的水平,PSC 患者可出现IgG4 轻度升高。以往研究显示约9%~36%的PSC患者血清IgG4 水平会升
高。血清IgG4≥135 mg/dl 可作为IgG4 相关疾病包括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 immunoglobulin G4 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
IgG4-SC) 的血清学诊断标准之一。目前认为IgG4-SC
是不同于PSC的疾病,较少合并IBD,且二者在胆道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同。与典型的PSC患者不同的是,皮质类固醇对控制IgG4-SC 病程进展有较好的效果,因此临床上PSC 需与
IgG4-SC 进行鉴别。
(2)自身抗体、
大多数AIH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或多种高滴度的自身抗体,但这些自身抗体大多缺乏疾病特异性。病程中抗体滴度可发生波动,但自身抗体滴度并不能可靠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AIH可根据自身抗体的不同被分为两型:抗核抗体(ANA)和/或抗平滑肌抗体(ASMA),或抗肝可溶性抗原抗体(抗-SLA)阳性者为1型AIH;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型(抗LKM-1)和/或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LC-1)阳性者为2型AIH。
临床上,70%~80%的AIH患者呈ANA阳性,20%~30%呈ASMA阳性(国内报道阳性率多低于欧美国家),ANA和/或ASMA阳性者可达80%~90%。ANA和ASMA为非器官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在高滴度阳性时支持AIH诊断,低滴度阳性可见于各种肝病甚至正常人。抗-SLA对AIH具有高度诊断特异性,但检出率较低。
血清AMA阳性是PBC的一个重要免疫特征。其对PBC病例AMA阳性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95%。约有1/3的PBC病例抗核抗体和抗平滑肌抗体阳性。
约超过50% 的PS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
( ANA)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 、抗平滑肌抗体( 抗
SMA) 、抗内皮细胞抗体、抗磷脂抗体等,其中pANCA 分别在
33%~85% PSC 和40%~87% UC 患者中阳性。但上述抗体一般为低滴度阳性,且对PSC 均无诊断价值。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 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AMA) 在PSC中较为少见。PSC 特异性的自身抗体目前尚未发现。
(3)肝组织学检查
AIH特征性肝组织学表现包括界面性肝炎、淋巴浆细胞浸润、肝细胞玫瑰花环样改变、淋巴细胞穿入现象和小叶中央坏死等。按界面破坏范围和浸润深度,可分为轻、中、重度界面性肝炎,轻度:局部或少数门管区破坏;中度:<50%的门管区或纤维间隔破坏;重度>50%的门管区或纤维间隔破坏。中重度界面性肝炎支持AIH的诊断。界面性肝炎是AIH的组织学特征之一,但特异性并不高,轻度界面性肝炎也可存在于其他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Wilson病等。小叶中央坏死可能是AIH急性发作的表现之一。
对AMA阳性并具有PBC典型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的病人,肝活检对诊断并非必须。PBC组织学上分为四期:Ⅰ期为门管区炎伴有胆小管肉芽肿性破坏;Ⅱ期为门脉周围炎伴胆管增生;Ⅲ期可见纤维间隔和桥接坏死形成;Ⅳ期为肝硬化期。肝活检见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示预后不良。由于PBC组织学表现主要为胆管破坏,因此标本必须具有足够数量的汇管区组织。尽管PBC在组织学上明确分为四期,但在一份活检标本上,可同时具有不同时期表现的典型特征。然而,组织学检查对于无肝硬化的PBC病人的诊断并不具有特异性。
PSC 患者肝活组织检查可表现为胆道系统的纤维化改变,累及整个肝内外胆道系统,少数仅累及肝外胆道系统,后期肝实质细胞可受损。组织学上肝内大胆管的改变与肝外胆管所见相似,胆管纤维化呈节段性分布,
狭窄与扩张交替出现;肝内小胆管典型改变为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同心圆性洋葱皮样纤维化,但相对少见。在病理组织学上将PSC可分为4 期。Ⅰ期: 即门静脉期,炎症改变仅仅局限在肝门区,包括淋巴细胞浸润,有时为嗜中性粒细胞向胆管浸润,胆管上皮变性坏死等,可以有不同侧重的表现,还可
以出现胆管上皮的血管化和胆管增生; Ⅱ期: 即门静脉周围期,
病变发展到肝门周围实质的炎症性改变,出现肝细胞坏死、胆管稀疏和门静脉周围纤维化; Ⅲ期: 即纤维间隔形成期,纤维化及纤维间隔形成及( 或) 桥接状坏死,肝实质还表现为胆汁性或纤维化所致的碎屑样坏死,伴有铜沉积,胆管严重受损或消失; Ⅳ期: 即肝硬化期,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的所有表现。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PSC的诊断。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 胆道成像对于PSC诊断的确立至关重要,以往ERCP 被认为是诊断PSC 的金标准,尤其是对诊断肝外胆管及一级肝内胆管等大胆管型
PSC上意义较大。PSC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多灶性、短节段性、环状狭窄,胆管壁僵硬缺乏弹性、似铅管样,狭窄上端的胆管可扩张呈串珠样表现,进展期患者可显示长段狭窄和胆管囊状或憩室样扩张,当肝内胆管广泛受累时可表现为枯树枝样改变。ERCP为有创检查,有可能发生多种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如胰腺炎、细菌性胆管炎、穿孔、出血等。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 对于可疑PSC患者,过去10年中MRCP 已逐渐取代了ERCP 检查。MRCP 属于非侵入性检查,具有经济、无放射性、无创等优势。在具备先进技术且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高
质量的MRCP 显示胆道系统梗阻的准确性与ERCP 相当,目前已成为诊断PSC 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PSC的MRCP表现主要为: 局限或弥漫性胆管狭窄,其间胆管正常或继发性轻度扩张,典型者呈“串珠”状改变,显著狭窄的胆管在MRCP 上显影不佳,表现为胆管多处不连续或呈“虚线”状,病变较重时可出现狭窄段融合,小胆管闭塞导致肝内胆管分支减少,其余较大胆管狭窄、僵硬似“枯树枝”状,称“剪枝征”,肝外胆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胆管粗细不均,边缘毛糙欠光滑。
经腹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常作为肝胆道疾病首选方法。PSC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可显示肝内散在片状强回声及胆总管管壁增厚、胆管局部不规则狭窄等变化,并可显示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胆系胆汁淤积情况及肝内三级胆管的扩张情况等。
常规超声结合病史可以协助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癌、继发性胆管炎及术后胆道狭窄等与PSC有相似临床症状疾病的鉴别; 但对于不典型肝内胆管局限型PSC 及肝外胆管下段局限型PSC的诊断还有不足之处。超声可用于对PSC 疾病的初始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