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T:
在低密度梗塞的背景上有散在、不均匀的高密度出血区,其密度不如血肿高,亦不如血肿均匀一致。出血量大时,在低密度区中有高密度的血肿影。Bozzao等的研究发现,幕上缺血性梗塞病人发病1小时内CT出现较大面积低密度改变者均发生出血性梗塞。因此,早期CT大面积低密度改变强烈预示出血性转化。
2.不规则型:
CT见少量血液分布在梗塞的病灶中呈小片状,不规则型出血量小,无高颅压征,预后较好。
根据CT表现可分为3型:
1)中心型:在低密度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2)边缘型: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
3)混合型: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
MRI表现为脑梗死T1加权像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的基础上出现不同时期脑出血的表现。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开始阶段,出血在T1加权图像上呈多个分散的斑点状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中由于被梗塞造成的高信号掩盖而不能显示。
3.脑脊液:
腰穿脑脊液呈血性或黄变,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4.促发因素:
溶栓或抗凝治疗是肯定的诱发因素。另外,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压波动,早期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应用,以及肿瘤有关。90分钟内溶出血性梗塞的发生率为4%,3小时为10%,6小时为30%,8小时为35%,且有12%伴脑实质出血,所以溶栓时间窗对防止梗塞性出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