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 我要登录 注册

颅内复杂动脉瘤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上的某一部分出现缺陷,像瘤样向外膨出,血管内的血液可流入动脉瘤腔内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冲击。
别名: 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脑动脉瘤   先天性脑动脉瘤  
英文名: intracranial aneurysm
发病部位: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前交通动脉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小儿神经外科  
症状: 舌硬痛僵直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眼睑下垂   意识水平降低  
多发人群: 30~60岁的中年人  
治疗手段: 夹闭瘤蒂或栓塞动脉瘤 降低颅内压 控制性低血压
并发疾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破裂  
是否遗传: 不确定
是否传染:

疾病知识

症状

1.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神经症状为脑膜刺激症,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阳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出血常侵入大脑半球的额叶,引起痴呆、记忆力下降、大小便失禁、偏瘫、失语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常引起颞叶血肿,表现为偏瘫、偏盲、失语及颞叶疝等症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等表现。
2.全身性症状:破裂出血后可出现一系列的全身性症状:
(1)血压升高:起病后病人血压多突然升高,常为暂时性的,一般于数天到3周后恢复正常。
(2)体温升高:多数病人不超过39℃,多在38℃左右,体温升高常发生在起病后24-96h,一般于5天-2周内恢复正常。
C脑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病后1-2天内,一过性高血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癫痫,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多在发病后第1周内发生)。意识障碍越重,出现心电图异常的几率越高。
(3)胃肠出血:少数病人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征象,表现为呕吐咖啡样物或柏油样便。
3.再出血:颅内复杂动脉瘤一旦破裂将会反复出血,其再出血率为9.8%-30%。据统计再出血的时间常在上一次出血后的7-14天,第1周占10%,11%可在1年内再出血,3%可于更长时间发生破裂再出血。
4.局部定位症状:动脉瘤破裂前可有直接压迫邻近结构而出现症状,在诊断上这些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常见的局部定位症状有:
(1)颅神经症状:这是动脉瘤引起的最常见的局部定位症状之一,以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受累最常见。
(2)视觉症状:这是由于动脉瘤压迫视觉通路引起的。Willis环前半部的动脉瘤,例如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压迫视交叉而出现双颞侧偏盲或压迫视束引起同向偏盲。
(3)偏头痛:颅内复杂动脉瘤引起的典型偏头痛并不多见,其发生率为1%-4%。头痛多为突然发生,常为一侧眼眶周围疼痛,多数呈搏动性疼痛,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可使疼痛暂时缓解。
5.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认为动脉瘤的直径超过2.5cm以上的未破裂的巨大型动脉瘤或破裂动脉瘤伴有颅内血肿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巨大型动脉瘤引起的眼底水肿改变,与破裂出血时引起的眼底水肿出血改变有所不同,前者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视盘水肿,后者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
6.特殊表现:动脉瘤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表现。例如,颈内动脉动脉瘤或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出现头痛、双颞侧偏盲、肢端肥大、垂体功能低下等类鞍区肿瘤的表现。个别病例亦可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人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可出现急性精神障碍,表现为急性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兴奋、幻觉、语无伦次及暴躁行为等。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动脉管壁局部先天发育薄弱加之此处压力增高,随后动脉瘤逐渐形成并长大,可能的发病诱因为: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血管炎、外伤等。

检查

1.确定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急性期,CT确诊SAH阳性串极高,安全迅速可靠。出血一周后,CT不易诊断。腰椎穿刺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故一般不再作为确诊SAH的首选。    
2.因颅内动脉瘤多位于颅底部WiLLis动脉环,直径小于1.0cm的动脉瘤,CT不易查出。直径大于1.0cm,注射对比剂后,CT扫描可检出。MRI优于CT,动脉瘤内可见流空。MRA可提示不同部位动脉瘤,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筛选。三维CT(3D—CT)从不同角度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手术夹闭动脉瘤决策提供更多的资料。    
3.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必须的检查方法,对判明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形态、内径、数目、血管痉挛和确定手术方案都十分重要。DSA更为清晰。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可避免遗漏多发动脉瘤。病情在三级以下,脑血管造影应及早进行,三级和三级以上病人可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造影检查。及早造影明确诊断,尽快手术夹闭动脉瘤,可以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首次造影阴性,可能因脑血管痉挛而动脉瘤未显影,高度怀疑动脉瘤者,应在3个月后重复造影。

诊断

1.诊断要点
(1)发病急,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与体征。
(2)可有动眼神经麻痹等局源症状。
(3)头部CT可显示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CT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瘤。
(4)脑血管造影能确诊动脉瘤的部位与形态。
2.鉴别诊断
(1)脑血管畸形: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2)高血压性脑出血: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3)烟雾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治疗

颅内动脉瘤手术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动脉瘤颈夹闭术、结扎术、瘤壁加固术、孤立术、动脉瘤缝术(aneurysmorrhaphy)和血管内栓塞术等。目的是防止动脉瘤破裂,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当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动脉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 
1.动脉瘤颈夹闭术 显微外科手术开颅夹闭动脉瘤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还可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脑内血肿,减轻脑血管痉挛,手术入路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Yasagil翼点入路是脑动脉瘤手术的经典路径,能够暴露颈内动脉及主要分支的全程,便于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近端以控制出血,前循环动脉瘤及部分后循环动脉瘤均可采用此入路。动脉瘤破裂后形成颅内血肿时,应根据出血部位适当改良手术入路,可采用额颞瓣开颅及扩大翼点入路。随着显微神经外科逐步推广,其良好的照明及视觉效果、完善的显微解剖知识及微侵袭操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脑动脉瘤手术时机选择、术中正确操作和术后管理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等,使开颅动脉瘤手术风险不断降低。尽管如此,动脉瘤颈夹闭术仍存在着创伤大、手术难度高、对后循环和复杂动脉瘤显露困难、瘤颈夹闭不完全等问题。应用神经内镜技术辅助显微手术夹闭动脉 瘤,可以提高手术夹闭的精确性。 
2.血管内栓塞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微创、有效、恢复快等优点,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但是,在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常常因动脉瘤的大小、部位、载瘤动脉的条件、瘤颈的宽窄、材 料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术者操作的经验及熟练程度等,使得介人治疗过程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和难以预料的意外情况可能发生。栓塞治疗后动脉瘤再通是栓塞后常见并发症,同时,应用GDC栓塞技术还存在导致动脉瘤破裂,弹簧圈自破口移出动脉瘤外,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等危险。这些问题的解决尚有赖于栓塞材料、栓塞技术的的改进,目前已有一些新的栓塞材料用于临床,如带有生物活性的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 
3.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 所谓CRT,是指利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这些技术适用于颅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

预后

对于破裂出血的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取决与患者的治疗之前的病情,如
①术前的神志昏迷程度;
②动脉瘤位置、大小与形态;
③出血量及出血部位;
④有无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
⑤是否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等其它合并症。 血管内栓塞治疗或手术夹闭本身仅能降低其再破裂出血的几率,但不能逆转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的已经发生的脑损害,术后需抗脑血管痉挛及营养神经等治疗。

预防

一级预防指促进健康及减少危险因素。这种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是促进一般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接触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此来完全避免癌症的发生。据目前所知,除了要防止空气、饮水、食物和工作场所的致癌剂和可疑致癌剂外,改变生活方式中的吸烟、饮酒以及其他不良习惯等都是一级预防的内容。
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防止感染性疾病对血管的损害,加强颅脑外伤时血管损伤的救治。

健康问答

  • 颅内复杂动脉瘤和颅内肿瘤有什么区别?
    医生头像
    王学廉 主任医师 唐都医院 - 神经外科
    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下拉查看详情

词条标签

权威编辑

医生头像

创建者:王学廉

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

互联网医学百科

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欢迎广大医生参与加入医学词条的创建及优化!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 813

编辑历史: 1

最近更新:2017年07月24日 10:48

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微医提供平台支持 Copyright 2011-2017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34772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8302000102号